《读书》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陆俨少“十分功夫”理论的思考

 
来源:读书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一、“十分功夫”理论的来源

在《陆俨少自叙》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得到王同愈先生的指导,一面读书、一面写字,和画分头并重、互相促进。我自己有一个比例,即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先生对“十分功夫”这种分法还做了一些说明: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要求一律。但以先生个人的经历,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学习画画的全部精力时间十分功夫的安排,潘天寿先生也就画画的十分功夫提出自己的主张:主张四分用来读书中一分用于社会活动。可见随着个体、时代等条件的不同,对这十分功夫的安排是因人而异的,不能照搬别人的来安排自己,依据自己的力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初次接触到陆俨少“十分功夫”的说法,有种被点悟了的感觉,内心很是触动,对自己学习艺术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这“十分功夫”的思想理念贯穿于自己学习艺术的历程当中且从中获益匪浅。“十分功夫”的理论是先生对学画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学画的整个过程。读书、画画、写字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局部都是相辅相成的。在美术学习的开始阶段,同时坚持写字和读书,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需要长期的坚持,积累到一定的量以后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读书写字对画画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读书和写字的时候想到画画,在生活的点滴中也要时刻想着,不能等到打开画纸时才想到画画,对于真正热爱画画的人是不允许自己这样的。

二、“十分功夫”理论中四分读书的思考

在位置与分量的安排上,先生把读书居于首位,且占有最大的比重,从这个比重我们可直接感知到先生对读书的重视程度,我也可以从中国画的发展来看待这个比重。虽说中国传统山水画带有符号化、程式化的特殊性质,但其是特别讲究内在形式美的。形式的内在美,单单只看几张是看不出来,需要读大量的画册、长期的积累。且历来中国画品评的标准与作画者的品性、气质、品德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幅画的气息和作者为人的气息是一致的,好的气息和好的修养是以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陆俨少先生把读书放在首要的位置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思维、见识更加宽阔,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气质,进而把这些气质带入我们的作品中,使我们的作品充满书卷气息。读书还可以使我们的心性沉静下来,不再那么急功近利,做一些目前看是对我们没有用的事。这些目前看是没有用的事实则在日后对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做一个正派的人,多读书写字、多看名画、养气练基本功,这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现在不少画家对读书并不以为然,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可取的。现代艺术家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看画的更是甚少,艺术家独立研究的阶段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社会活动。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艺术家都提到读书对他们艺术研究上的影响,从读书中受到的触动转向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参与,把自己的艺术研究建立在对人生反思的基础上的思考与实践。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拒绝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科技、电子产品、网络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读书会告诉我们应该干什么、缺乏什么、应该做什么。

三、“十分功夫”理论中三分写字的思考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异名而同体,历来都有书画同源、书画同理的说法。一方面书画同源从表象来看,书画所用工具具有一致性。便于操作的简易工具材料,不仅使得中国画具有实验性强的鲜明特点,还使得中国画家的创作具有很强的自由度。笔墨在宣纸中游走,由湿到干过程中笔墨的变化,最终所呈现的美感,每一个笔触、每一个动作都是与内心的体验与精神感受有所联系。中国画的美感,来源于墨在宣纸中游走所最终呈现的美感,而这个美感仅仅依靠艺术家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借助自然之力来完成。这主要源于我们思维的特殊性,我们总会让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节奏、呼吸和大自然统一起来、连接起来,进而产生境界。另一方面是在起源上,书画都起源于象形,中国文字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和转注。我们可以就指事这个构成方式来看,在中国书法里一横上面加一点表示文字“上”,这样的造字方式思维影响着中国画的表现。如,戴进的《春游晚归图》,描绘春天的景色,有归来的士人、伸出墙外的桃花、劳作返家的人、在喂家禽的农妇等,整幅作品画面很明亮,但又想表现晚归的场景,就给前来应门的仆人打着一个灯笼,用打着灯笼方式指示着晚归,这种指示性是中国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与西方不同。又如,书法艺术讲究第二笔的位置由第一笔的位置决定,第三笔的位置由前两笔决定,最后一笔最重要,是负责保持整个字平衡的,这些东西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方法。所以说中国画的艺术方式和方法与我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思维方式是一致的。此外,在表现形式上尤其是在笔墨的表现形式上是互通的,有很多相似的规律。从中国画的品评来看,到了以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为代表的元四家后中国山水画的评价标准把笔墨放在了第一位。这是文人画家独特的一个标准,但我们由此可看出笔墨的趣味与技巧不仅仅是对谢赫六法论的一个补充,更应该充分看到笔墨的能动作用。下笔后,把墨和水带入宣纸里,等它干的过程中笔墨的变化才是最终的结果。我们常讲的书画同源、书画同理不能仅仅只停留于技法层面上,更需深入到二者内在的共通性这一层面。练习书法并非只是为了方便落款、加强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让毛笔的特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最主要的还是二者表现上的内在共通性,这对中国画的鉴赏、理解、学习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十分功夫”理论中三分画画的思考

陆俨少先生认为画画应“功夫在画外”,所以在“十分功夫”的安排上三分用来画画。我们面对自己的作品,往往会不断思考基本功的问题,画外的问题很少提。写生是画外积累的重要方式,应该立足于生活,利用读书、读画、思考来提升自己。而且看画册、读书与个人的生活经历都应该成为感受内涵的过程,过程的行迹越清晰越好。基础和创作是第一位,基本功和人文理念也很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临摹是学习中国画过程中重要又直接的手段,写生和创作是每个艺术家在艺路上必须经历的。临摹是对前人经验的间接积累,这个过程不仅仅只体现在初学阶段而已,通过临摹学习可以将前人优秀的成果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写生又为创作提供了原初形式的感知基础,可以使作品具有时代的气息。如,在画人物画时,尝试把人物当山水来画,尤其是在用线和皴擦时不用一直盯着对象反思自己的创作、深挖创造的意识。创作是内心所想、所思的一个外化,这与写生不同。临摹、写生和创作应该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螺旋式交替进行的过程。在同一领域中,画画最好不要专攻一样,画山水的,人物和花鸟也要涉猎一点。在不同的领域中,比如文学领域,画家学点文学很重要,学古文诗词并不一定要自己学会写古文诗词,而是要学会欣赏,让自己在创作中有所不同。可见下功夫要全面,不可偏废。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手段,写生和创作是创新的手段。

中国画讲究修养,对前人间接经验的积累加之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形成对美的感知觉,积累到一定量之后,进而被激发出来,进行转换、外化,而不是直接的描述。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它非常特殊的部分,在读书、写字、画画中分头并重的同时,对不同时代的文化应该持有开放的心态,吸取能够给我们满足感、幸福感的文化。艺术没有永恒的法则及疆界,唯有变化和自由是其特征,无论哪个时期的艺术都不能成为其他时期的代言。我们作品想要表达的寓意、情感等始终与我们的时代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代人都在重新面对艺术是什么的问题,都要找寻与过去不同的答案,故此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待这一思想理论。历来对陆俨少先生这一思想理论研究的也相对比较多,相信研究者们都能从中获益匪浅,在此我也只是就个人提出自己相关的浅薄见解而已。

[1]陆俨少著.陆俨少自叙[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2]陆俨少著.山水画的变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3]车鹏飞编著.陆俨少画语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4]陆俨少著.山水画刍议[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5]舒士俊编著.探寻中国画的奥妙[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6]王娜.论陆俨少的“十分功夫”说[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文章来源:读书 网址: http://ds.400nongye.com/lunwen/itemid-62762.shtml


上一篇: 读博记
下一篇: 中国文学论文_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读书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